专访迈克尔·桑德尔
近日,FT 中文网“中外对话”栏目对哈佛大学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进行了采访,谈及新书《金钱不能买什么》的写作缘由,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本书的终极意义是探讨市场与社会的“边界”。本书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卖。”在南非,农场主花1.5万美元就有权猎杀一只濒危的黑犀牛。在欧洲,花18美元就能向大气中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在印度,6250美元可以雇到一位代孕母亲……这表明市场、市价观念已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桑德尔为此担心不已。“我们已偏离市场经济,进入了市场社会。”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人们究竟应该通过何种渠道在达成美好生活的同时秉承公正、道德、和谐的社会法则。本栏目已经连载本书五期,为了更好表达选择此书的目的,本期特节选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帮助阅读。
中外对话:您为何会想写这样一本书?
桑德尔:首先是因为我意识到,市场思维、逻辑及价值观在各国的影响都越来越大。但我注意到,人们并未认真讨论过金钱和市场的作用。我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总是不愿公开讨论正派的生活、美德等有争议的概念。我们很少问一些关乎伦理的问题。我们总是要求人们进入公共场合时把道德、信念置于一旁。过去我一直说这是不对的。这使我们无法同时思考市场的作用及其道德界限。
中外对话:中国的市场道德界限是否与其他国家不同?
桑德尔:中国一直支持发展市场和市场机制,这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同时,我发现中国人也普遍认为不能只考虑GDP,还应关注社会凝聚力和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此外,人们也意识到社会为市场化付出了极大代价,如不平等现象加剧、社区意识淡薄、凝聚力减弱。
中外对话:我们是否还有其他伦理的来源?
桑德尔:在本书中,我提到有一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强调美德、名誉及公民意识,可以取代市场形成的自由、社会生活观念。当然,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可以作为伦理的来源。我还想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中外对话:很多经济学家说您对市场运作方式的理解有误。您将如何回应这些批评?
桑德尔:就像在课堂上一样,我会请他们考虑一些情景。比如在中国时,我问观众:地震、台风或是其他什么灾难过后,如果当地商店加价出售电池、食品、手电筒、瓶装水等东西,这种做法道德吗?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我又问:春节时票贩子加价倒卖火车票道德吗?大部分人都反对这种做法。这两个情景涉及相同的价格机制、基本原则和供求关系,这个讨论说明,只依赖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决定何时市场是合乎道德的、何时又是有违道德的。这就是我对批评意见的回应。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总是认为市场逻辑、市场价值可以控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他们能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