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为银行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 本报记者 薛洁
一家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人士说:“现在央企议价能力太高了,息差这块利润越来越少,还要保持原有的息差盈利能力,央企的上下游企业我们必须关注和进入。”随着产品生产环节和区域的细分,全球贸易的增速,发端于国外20世纪的80年代的供应链金融,在中国金融领域滋生发展,由线下转向线上,2013年5月,建行宣布将与京东商场携手推出网络银行业务,为京东商城的供应商客户提供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网络融资服务。
中国供应链贷款商业模式起源于2006年的深圳发展银行,当时国有四大行和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因为历史和专业原因抢占了优质批发及零售客户。珠三角一带的中小外贸企业要么是依附于本地大企业,如华为、富士康的上下游企业,采用“1+N”模式;要么是为全球大企业做代工,处于大的产业链条上,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当时股份制银行的战略选择。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围绕相关行业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审查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实力的掌握,根据企业得以货物销售回款自偿为风险控制基础,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的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整体金融服务,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下行,依赖集团化企业生存的中小企业成为了中信、浦发、兴业、民生、招商等股份制银行追逐的客户,随后四大行也纷纷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
对于银行来说,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中最大难题,银行对行业中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掌握远不及核心企业及供应链管理公司,因此,早期的银行供应链贷款主要依赖于供应链管理公司完成。2011年中行与集聚3000多家外贸企业的深圳一达通外贸供应链公司进行合作,通过集约资源打包的方式,由银行统一授信,为小企业提供信用证贷款、赊销贷款和备货融资贷款。资料显示,目前全国80%以上的供应链管理公司都聚集在深圳,这些公司承接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业务外包服务,包括进出口企业的通关、退税、物流、外汇、融资等。银行会直接把贷款批发给这些供应链公司,再由他们去给下面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012年8月,阿里信贷推出小微企业信贷,其风险控制基于海量的电子交易数据分析,类似于信用保险,而且一诞生即为线上供应链融资。随后京东商城推出的供应链融资,兼具阿里金融的类信用保险模式和银行供应链融资的控货模式,实际上已经与银行供应链融资市场重叠了。
申银万国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2012年达到6.9万亿,增速约为20%,这部分融资需求将带来存款的派生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型的契机。
供应链融资借助于贸易中形成的自偿性资产缓释了信用风险,但却加大了操作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效率,供应链融资的线上化在2012年几乎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目前,多家银行正着手开发系统,希望与核心企业、物流公司充分共享交易信息、物流信息和账款信息。
“电子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缩短银行和企业在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活动中的响应速度,提高资金透明度和信息完备度,减轻财务管理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和控制能力,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招行负责人认为。
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时代,“风险可控”似乎是供应链金融的先天优势。然而,去年钢贸行业暴露的风险提醒我们,基因再好的产品也会有风险,而防控风险的惟一办法是不断完善制度,用创新思维解决风险。如此,才能不枉供应链金融诞生的初衷——服务中小企业,正如马云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所指出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金融的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商业问题和商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