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看见》般“刊见”
----——银行理财市场调研侧记
■ 王增武
一部电影,让人为之动容,那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一尊雕塑,让人刻骨铭心,那就是一尊完美的雕塑;一本书,让人受益匪浅,那就是一本好书……鄙人读书不多,读后反思或者说能产生共鸣的更是少之又少,《看见》算是例外。如同书中所言,如果只有“看到”,没有“见地”,何为“看见”?同样,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如果我们只是“刊发”自己的“豆腐块”,却没有真正的“见地”,更何谈“刊见”?
记得演员张嘉译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作为演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经历“不会演”的煎熬。同样,作为跟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六年的从业人员,刚入行时不懂,那是自然“不会写”,约有两年时间,此后频频“发声”,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最近,再次陷入“难产”阶段,感觉自己懂的太少,过去所学、所想、所写、所说均是浮于表面…..
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团队内部组织“读书班”,旨在从理论方面充实我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组织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组织架构、业务条线、、产品条线、客户群体和未来方向等方面的详细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经营状况。在每次调研之前,我们也会看看调研对象的年报、过往产品和一些新闻报道等等,调研过程中,忝为“领队”,问的问题不外乎前述提到的“五大块”,调研之后,我们也会做调研总结,写总结报告。
当读到《看见》中作者在做新闻“调查”时的事前准备、事中问答和事后总结流程,不得不“坐地卑服”,不得不说我们的调研只是“小儿科”,我们是“蜻蜓点水”,《看见》确是“入木三分”。事实上,道理非常简单,所有这些无不是我们上学时老师教的最多的“预习、学习、复习”三部曲,踏实去做和敷衍了事的结果肯定不同。
在此,我们首先把我们“敷衍了事”的结果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就理财业务的组织架构而言,事业部、总分行和大零售三种模式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具体到各个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己的行业文化、领导理念、组织架构和科技支撑等去构建适合自己的最优模式,而不是去学谁学谁,道理很简单,成功不可复制,印象深刻的典型案例如基于大零售框架下的招行“大理财”模式、依赖集团背景的平安“综合服务”模式等。
无论是“一部独大”的事业部模式,还是“多部配合”的矩阵模式,只要业务流程顺畅,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会太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产品类型,还是产品数量,亦或产品规模,招商银行都是屈指可数,在大零售的矩阵架构下,招商倚重的就是其相当和谐的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有的机构,虽已实行事业部模式,看似“集权”,实则部门间互相制肘,难以形成合力。
泛资产管理时代,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该何去何从?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对象说的最多就是发展净值类产品,即“类基金”业务,其次是发展结构化票据,最后是现金管理类产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高;第二,监管部门对标准资产的配比要求越来越严;第三,同业机构开展的“类理财”业务越来越多。此外,发展结构化票据的功能之一在于风险对冲,如对一款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和一款看跌沪深300指数的结构化产品做组合可平滑沪深300指数的波动风险。
在问到最关注同业什么时?落脚点集中在一个“新”字,新产品、新模式、新机制、新业务、新服务等,极端例子如某一家商业银行产品说明书是如何由5页压缩为3页的?此外,市场还关注同业交流、国际经验、监管动向和政策响应等。正如一句笑谈所言,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官员日益弱智化和民间日益智慧化,而非其他。在银行理财市场的监管领域,何尝不是如此?
调研还在继续,期望下一期调研侧记如《看见》般“刊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