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困局需解题
■ 回建强
小产权房,并非正式的法律或行业术语,而是某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在未经土地征收程序,未经土地招牌挂手续缴纳土地出让金的集体土地上建设的住房。小产权房的对立面是大产权房,即在国有建设土地上建设的住房。虽然被贴上了“小”的标签,但小产权房也是产权房,只是由于土地性质的不同,而产生了身份上的差异。
小产权房有何特点呢,先说有争议的方面。小产权房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盖的住宅。合规的小产权是建在宅基地上或者集体建设用地上,且符合一定的规划要求。也有不合规的小产权房,比如占用基本农田耕地所建住宅,或者不符合土地规划的住宅等。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小产权房进行各种否定和打压,并定性为“非法”。而小产权房在政府强大的舆论和政策压力下,竟然只增不减,有机构调查称全国小产权房总规模达到了60亿平方米之巨。
为什么小产权房越被打压,规模越大呢,笔者认为高涨的房价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高房价的原因是市场供应不足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政府不加大土地供应量,让开发商多盖些房子,来平衡供需呢。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接触到核心问题了。中国房地产的高房价问题,小产权问题,本质上都是土地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二元制。我国房地产法规定,开发商建设房地产项目,其土地使用权的获得要通过招拍挂等手续,且土地性质为国有建设用地。问题来了,城市国有土地毕竟是有限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政府可以拿来出让的优质地块在减少。另一方面,大量城中村、市郊的农村建设用地或宅基地,因为是集体所有性质,不能直接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商品房建设。因为如果不经政府土地部门征收手续,农村集体土地就不能转为国有土地。
土地供应紧张,不是因为没土地,而是国有可出让土地减少,也可能因为政府刻意控制土地供应,以获取更高的土地收益。从农村的角度,与其让政府廉价收储土地,不如自己盖房销售,即所谓的小产权房。即便房屋品质稍差,即便小产权房的价格大幅低于周边的商品房,即便有政府的各种“非法”警告,但依然阻止不了购房者的积极性。
可见,小产权房的大量出现,有社会政治基础,也有现实经济基础,政府很难以“非法取缔”的简单粗暴方式解决。那么如果继续放任小产权的无序发展,其可预见的结果也是相当严重的。首先是小产权房的无序发展,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可能会毁坏基本农田,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其次,小产权房得不到国家的产权承认,该项权利长期处于真空模糊状态,很可能造成广大参与人的产权认定或物权所有的刚性对抗。家有恒产,安居乐业。小产权房的产权不确定性现状,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小产权房如何突破困局,找到破题之门呢。目前有一个契机,小产权房问题的解决有可能获得推动。据媒体报道,国土部将对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流转等问题进行摸底,并将予以规范。与此同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已经被列入了国土部2013年将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相关的试点城市、地区的选择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国土部已经开始考虑通过在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就业等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既然宅基地在探索流转,那么就是间接承认农民对宅基地的所有权。而建设在宅基地或农村建设用地上的合规小产权房也有转正的机会。
至于未来的走势,笔者认为,应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真正打破城乡二元制的土地所有结构,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释放更多的土地红利,制度红利。(作者为北京中房研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评研究中心副总监)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