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带中国玩
■ 刘杉
五年前,我读过一本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的书《货币崛起》,该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中美国”概念。这个概念一度引发全球学术界和政界热烈关注,部分美国政界人士趁此提出了中美共治G2话题。
尽管中国淡化对“中美共治”话题处理,但在国际财经外交圈对G2还是颇为赞同。我的一位经常参与G20事务的同学说,老外们经常笑言,所谓G20,其实就是G2加0。这虽是笑谈,但突显了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不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金融危机后建立的G20全球治理平台影响力正在减弱,全球治理改革也并未按照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愿望继续前行。相反,在美国主导下,全球治理框架正在重新架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有所扩大,但美国已经决心改变战略,希望再次建立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并已经付诸行动。
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就是美国重建全球治理格局的重要工具。
所谓TPP,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原本是新加坡、新西兰等亚太地区四个小国参与的多边贸易协定,奥巴马上台后,开始借用TPP平台,全方位主导并强力推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投资与贸易议题。所谓TTIP就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为美国与欧盟即将全面启动的贸易与投资协定谈判。一旦谈判完成,该协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协定。
TPP谈判目前已经有12个国家参与,奥巴马政府于当地时间4月24日通知美国国会,表示有意接纳日本加入TPP谈判,美国国会或在90日内批准。
无论TPP,还是TTIP,其市场开放水平和对成员经济体的约束力,都高于多边体制WTO。这两个谈判若完成,将建立一个以美国为轴心,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全球两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将占全球GDP六成以上。虽然美国公开讲APEC成员都可以加入TPP谈判,但中国至今未被邀请加入谈判,因而中国在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重构中,处于被边缘化局面。
一旦这两个自由贸易区形成,不仅降低多边体制WTO重要性,也因区域内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导致中国对亚太主要经济体和欧盟的出口竞争力降低。
尽管美国强调,建设两个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是重振美国制造业,但美国如此大动干戈地开展双线谈判,其目的显然不局限于经济复苏。除了制定更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范外,更给美国带来长远战略利益。
美国主导TPP和TTIP谈判,就是要抑制中国影响力,此举被国际战略家解读为ABC,即“中国除外”(Anyone But China),不带中国玩儿。
美国主导TPP和TTIP谈判战略目的突出,不仅要在全球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中主导进程,更要抑制中国崛起。
其一,削弱中国在东亚经济圈领头羊作用。无论是10+1,还是10+3,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中一直处于战略主导地位,不仅在与东盟合作中占据主动,甚至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也占有利位置。随着TPP对日本和韩国,乃至对东盟国家吸引力增强,东亚经济合作处于被动之中,日本和韩国一方面可以加入TPP,扩大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TPP谈判来施压中国,这不仅损害中国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利益,而且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
其二,降低中国战略红利。中国主导东亚地区合作,不仅经济上利益显著,而且取得战略收益。台湾地区一度有自己国际合作战略,但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及中日韩自贸区设想付诸谈判,台湾为避免边缘化,被迫加强和大陆经济合作。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降低了其作为美国棋子的价值。而美国启动TPP谈判后,将重新为台湾拓展战略空间,这增加了两岸发展不确定性。
其三,美国欲确定老大地位,抑制中国全球发声。
鉴于TPP和TTIP囊括了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众多新兴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也超过全球总量一半以上,这两个自贸区确定的贸易和投资标准,不仅影响这两个经济集团,而且提高其他非成员进入这两个市场的交易成本。这使得WTO多边机制价值下降,美国再度成为全球经济规则主导者。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但随着TPP谈判加速和TTIP在六月启动,中国的战略空间正在被压缩。美国不仅在太平洋容不下中国,在全球框架中也容不得中国发声。(作者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经济学博士)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